美国为什么可以在芯片上“卡”中国脖子?

最近万维钢老师在他的 精英日课 中讲解「Chip War」这本书,从中可以了解到整个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美方视角下的中美芯片之争、美国为什么可以在芯片上“卡”中国脖子,以及中国的破局之道。下面我抽两个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跟你讲讲。

像台积电和ASML并不是美国公司,为啥听美国的呢?总不至于说我用了你的技术就得接受你的长臂管辖吧?其实美国并没有直接动用什么霸权,它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如果你违反禁令,我就会要求美国公司不卖上游设备给你。

美国手里的牌:

  • 几乎所有芯片设计软件都是美国的
  • ASML用的一些关键部件,包括光刻的光源,是美国生产的
  • 三星和台积电都需要的一些关键工具和原材料是美国和日本控制的

基于此,美国并不需要什么政治霸权、更不需要走什么法律程序,直接从芯片产业链的逻辑上把中国卡死。这个原理,被美国学者称为“武器化的互相依赖”,因为在这几个关键技术上,你只能依赖我,那么我就可以控制你,我就可以利用这个依赖对付你。

那中国该如何破局?米勒在书中分享了三个策略。

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

近年来,美国民间出现了很多反智现象,比如疫情之下拒绝戴口罩、游行抗议打疫苗、极端民众攻占国会等等,种种离奇现象让我们大为不解,崇尚民主和科学的美国为什么会这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智不是反“智力”,毕竟没人会怀疑智力的价值,人们对从事科学创造、技术发面的高智力人群普遍是持推崇和赞赏态度的。反智的“智”指的是“智识”,它在含义上与智力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智力体现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智识更多的是体现人类思考、创新和批判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重在“务实”,而智识更“务虚”一点,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像科学家、实干者往往会比哲学家、基础理论研究者要更受欢迎。

如果一定要下一个定义,反智就是对运用智识的智识分子,抱有怀疑和怨恨。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如特朗普吹嘘阿奇霉素等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而福奇立即辟谣必须要进行足够的实现才能证实;副总统彭斯夸口要让每个美国人都能接受核酸检测,而福奇直言,美国的检测系统并不能达到……而福奇得到的是什么,被阻止出席关于疫情的众议院听证会,甚至遭到人身威胁。

如何设计简单的用户体验?

团队最近几个月都在给产品做减法,作为一款2B的SaaS产品,想要删减功能实在是不容易。每当团队讨论是否应该删除某项功能时,头脑里总会有一些声音:

  • 假如有的客户想要…
  • 都已经做了,也有客户在使用,何必要删除

Photo by UX Store

然后某些功能又会安然无恙地回到产品中。正好最近读到 简约至上 这本书,其介绍了四种设计简单用户体验的策略:

  • 删除:仅保留最能打动用户的东西
  • 组织:按照有意义的标准将信息分组
  • 隐藏:尽可能彻底地隐藏所有需要隐藏的功能
  • 转移:将复杂功能转移到其应用形式或设备上

作者经常思考如何简化其他设备和体验,会时不时地应用上述四个策略,它们不仅适用于简化功能,也适用于简化内容。而且,无论项目大小,这四个策略都同样适用。接下来,我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你详细说说这四个策略。

生活就像一个鱼缸

这里我想向你推荐一下 马岩松在一席的演讲,这是我在 阮一峰的科技爱好者周刊第233期 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事务所刚成立的时候,没有项目可做,有天在大街上溜达,看到一个售卖金鱼的摊位,所有鱼都生活在一个方形的小盒子里面。

金鱼在里面,看上去非常迷茫,似乎过得闷闷不乐,有时候还会撞在玻璃壁上。

他就想到,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处境,不也像金鱼一样吗,被局限在一个看不见的盒子里面。

那么,作为一个设计师,能不能把鱼缸重新设计一下,让鱼过得快乐一些?

说干就干,他每隔几分钟,就去记录一下鱼的位置,画成散点图(下图)。结果发现,跟大家想的不一样,虽然关在鱼缸里面,鱼并不是什么角落都去,而是高度重复某些路线。
鱼的位置画成散点图

怎样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最近开始断断续续的听万维钢的「精英日课」第5季,刚听完他讲的第一本书,内容还挺丰富的,简单地做做笔记,也聊聊自己的理解。

Photo by Alex Lehner

什么是领导力?

瓦德瓦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有个女学生,13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有一天医生将她的父亲叫到病房外,说了两个坏消息。第一,你女儿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原计划一星期之后的手术必须得提前到今天晚上。第二,医院出现了一个状况,没法给孩子提供麻醉,手术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

没有哪个父亲受得了这样的消息……但是父亲回到病房,带给女儿的,却是两个好消息。

第一,医生说今天就可以做手术了,不用再等一星期,这意味着三天之后你就能出院回家了!第二,医生们一直在观察你,他们认为你是最勇敢的少年,所以手术甚至不需要麻醉!

我在为谁创造内容?

写博客的初衷只是为了养成随时记录点什么的习惯,并没有仔细思考对面的读者是谁?他为什么要花时间阅读你的文字?直到这周读了某期 产品沉思录,里面关于创造的话题,我深以为然,也在逐步思考未来应该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一个人创作内容,你问他是在为谁创作时,如果他回答:「我是为自己做内容」时,他往往是为了避免回答「我的内容到底能帮助别人解决什么问题」。因为是你关注的问题,决定了受众的大小,而非内容的质量。

如何看待阶层固化?

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存在阶层问题,稍微好一点的社会不过是有一个上下层之间的通道,让人员可以流动而已。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可以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社会,横向对比在全世界也算是相对公平的社会,因此才会有“逆袭”这个词出现。处在底层的人,首先要认清楚这个现实,才能有希望。

之前看《重走》这本书时,有个感慨,即使是抗战时期,中国顶尖知识分子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好,他们是这个国家宝贵的资源,是重点保护的对象。

直接操作数据库能否作为解决问题的常规手段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就是目前很多业务和产研同学会习惯直接通过修改数据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修改订单状态、修改用户状态等。提出问题的同学觉得这不合适,他提出的理由是:

  1. 本来是临时方案,现在却成了常规手段,团队会习惯这种思考和做事的方式
  2. 不经过正常的功能修改数据,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引起业务上的问题
  3. 没有经过测试的数据变更,小则引起bug,大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等灾难性后果

Photo by Rubaitul Azad

很多数据变更的操作都有时效性要求,比如功能不完善引起的数据错误需要及时修正,这时候客户不可能等你完善产品功能。还有些数据变更,比如修改某个字段的默认值,就是临时性的操作,也不可能开发相应的功能来支持。提出问题的同学也承认,当出现这些情况时,直接修改数据库确实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手段。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它作为常规手段呢?还有更妥善的解决方案吗?如果有其他方案,有什么好的流程/方式能避免大家通过更改数据库解决问题的?

谨慎阅读参考资料

疫情在大面积传播,奥密克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点。很多人喜欢去爬各种论文,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建议普通人不要太关注相关信息,即使它引用了不少看似权威的论文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如何写出简洁有力的文章

《文思泉涌》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名深思熟虑且训练有素的写作者的书,虽然这是一本写给学术研究人员看的写作实用指南。它教你如何干净利落的写文章,你教你如何高效写作,甚至帮你克服写作拖延症,但它又不会讨论新的技能,只是尽可能的改变你对写作的态度和习惯,让写作过程变得很有趣,变得更容易。

这里挑选出我最喜欢的一段分享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