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字典要“以错为对”?

最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是“斯人”还是“是人”在网上吵翻了天。有同学拿了很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里面都是“是人”,但在我的记忆里,一定是“斯人”,只是我找不到小时候的教材了,不然我也可以加入争论一番。

上学时候,有些词语老师会反复纠正我们的读音,比如:“一骑()绝尘”、“说(shuì)服”。但现在这些词语的读音却变回了我们之前错误的读音,像前面的两个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已经改成了一骑()绝尘和说(shuō)服,是不是有点离谱?

但语言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正因为如此,语言才能保持鲜活力。刚才提到的读音变化,可能让你一时难以接受。但其实,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认为绝对正常的读音,放在过去也是错误的。

比如说“叶公好龙”的“叶”字,其实在几百年来,都读成 shè。“叶”是一个古代城市名。“叶”作城市名时,应该读成 shè。但大多数人都记不住什么时候该读什么,干脆都读成 ,久而久之,叶字就只剩下一个读音了。还有“忍俊不禁”里的“俊(jùn) ”,其实很早以前读成 qùn。但大家觉得 qùn 读起来很拗口,都读成 jùn。慢慢地,它的读音就变成 jùn 了。

除了读音,我们现在用到的很多成语,跟它本来的意思也相差万里。比如“呆如木鸡”现在是一个贬义词,但最初它其实是一个褒义词,指的是一只斗鸡,只有被只有被训练到看到任何对手都镇静自若,像木头鸡一样,才能以静制动,百战百胜。再比如,“不足挂齿”,现在是表达客气的意思。但它曾经是一个有轻蔑意味的词,形容一个人无足轻重。

说到底,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要方便大众使用。近些年来,权威词典的编写标准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根据大家广泛使用的读音和含义来修正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更详细的内容可阅读原文:为什么字典“以错为对”?,对此读音变化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读这篇文章:有哪些经常读错的字音被语委将错就错定为对的?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