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阅读这本书其实是一种巧合,本来书单里面是另外一本「学习之道」,想读的时候就去微信读书里找了找,结果这本书排在第一位,也没怎么管就放到书架上开始读,等到读完了才发现与书单中的书不是同一作者,尴尬。

Photo by Lala Azizli
Photo by Lala Azizli

这本书中的很多学习方法其实在「认知天性」中也提到过,主要内容无非就是批判重复阅读,使用打比方、记忆卡、间隔训练等方法来理解并加深记忆。

除此之外,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 大脑的两种思维模
  • 如何避免拖延?

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

从小到大,也许我们自己都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考试,但有一个解题方法应该是每个老师都教授过,那就是:做题时,一定要先易后难,把该拿的分数先拿到手再说。

老师这么教,我们也一直这样做,从未怀疑过,但这本书却否定了这种做法。

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

专注思维,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它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专注思维往往与大脑前额叶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而发散模式则刚好相反,它要求你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冷不丁地为你提供一个新点悟。发散模式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中。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脑区进行着复杂的神经元发放活动,同时两个大脑半球之间也发生着互相往来,所以,大脑会在这两种模式间不停的切换。如果遇到棘手的问题,而止步不前时,也许是因为花太多精力在专注模式下,不妨放轻松,切换一下思维模式,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考试也是同样地道理。

考试中的难题,通常更耗时,更需要使用一些灵活且非常规的解法来解题,这时候,专注思维对解题帮助不大,迫切的需要发送思维来发挥创造力。这点我觉得每个人应当感同身受 (成绩好的除外),遇到难题,思考良久,却无从下手,最后,能否解题全凭运气。

但更好的方法却是先从难题入手,但是马上跳回简单题目。试卷一发下来,先快速浏览一遍,对试卷内容有个大致印象,等到开始做题时,就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或者感觉可能想偏了,就要立刻抽身出来。

如果首道难题进展不顺,那就跳到下一道简单的题目,把它做出来,或能做多少是多少,之后接着做另一道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并努力取得一点点进展。一旦感到陷入了困境或停滞不前,就再换一道简单些的题目去做。

“由难入简”法,会把首个最难题目装进你的大脑,然后转移注意力,靠这两步就能让发散模式开始运转了。而且通过这个方法,让大脑各个部分同时处理不同的想法,来提高大脑的利用效率。

在考试中运用由难入简法,能够保证你至少每道题都做上一点。这种方法也能有效防止你陷入思维定式,即一直在错误的思路中徘徊不前,因为这个方法会让你有机会多次多角度审视问题。

这个方法唯一的难点在于,一旦你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两分钟却仍止步不前,就必须足够自觉地从这道题目中抽身,而不是一直纠结于此。

避免拖延

自我感觉,我拖延还蛮严重,更麻烦的是,注意力越来越难以集中,只要一开始工作,就忍不住要瞄一眼手机或者刷刷网页,如果不及时制止,几个小时就过去了。针对这两个问题,书中也提供了一些工具,这里简要介绍。

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工具是番茄工作法,只要开始工作或学习,马上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并在计时器上设定25分钟。在25分钟之内集中注意力,并尽可能勤奋工作。计时器的时间一到,休息5分钟,如此往复,直到做完工作。

解决拖延的工具有3个:计划 + 行动日志 + 关注过程,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是做计划,如果你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学习计划,那非常好,继续坚持。如果没有怎么办?也好办,做周计划和日计划,即为每周计划3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然后把这3件事拆解到天,以此制定每日代办清单。

其次,是行动日志,即记录好每日清单完成情况。当然,如果你愿意,在记录行动日志的时候,写写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是完成了每日代办清单上的任务,你就可以收工了。如果发现自己总是超出计划的停工时间,或是时间到了却没能完成布置给自己的任务,通过行动日志你会捕捉到这些现象,并可以在工作策略上做出微小改进。

最后,只关注过程,不关注结果。过程指的是时间进程以及与时间进程相关的习惯和举动,比如“我要工作20分钟”。结果是一种产出,比如你要完成的一份家庭作业。如果你的计划都是以结果量化的,那么改成以时间量化,比如原计划是每周看一本书,改成每周看书7小时。我们只关注你每周是否花了7个小时来看书,而至于是每天看1个小时,还是1天看7个小时,抑或是走神了,读完没学到东西… 这些都不重要,只关注自己做这个过程没有。

周计划保证你在人生的大方向上是保持前进的。而行动日志给你即时反馈,随时修正自己的计划。如果计划实在是完成不了,那么先关注过程,养成好习惯再说。

结语

其实,书中还有一部分内容是如何构建知识树,作者称之为组块构建。但这部分内容书中介绍的相对简单,以后有机会单独说说吧。关于知识体系,我一贯的观点就是,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知识不成体系,那么一定是因为你习得的知识还不够多。

记得书中有一句话:“创造力是数量上的竞争。最能显示我们一生中创意作品量的,就是我们的作品数量。”  仔细想想,什么不是呢?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知识体系不都是这样吧,都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因此,我们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