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方法

在电子书上划过很多线、在浏览器中裁剪过很多网页、在微信中也收藏过不少文章,如果这些能够算作笔记的话,我确实记录过不少东西。然并卵,这些文字于我而言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在当时多了些情绪价值而已。因此,在阅读这本书以后,我重新开始审视记笔记这个动作。

笔记的方法

用自己的话来记笔记

记笔记的核心是用自己的话来记录。为什么?

首先,人的记忆有两种机制:存储和提取。研究表明,信息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就越困难;反之,存入记忆越困难,知识提取会更方便,这就是「必要难度理论」。用自己的话来记录,就是为了增加存储时的难度,以便未来遇到难题时,更有可能想起(提取)记过的笔记。

其次,记录和收集信息是有巨大区别的。大量收集的信息,很多时候并不会给我们太多帮助,因为我们遇到问题时,更习惯直接使用搜索引擎或AI。你可能会说,那我可以先去笔记中搜索呀。当然可以,但我想告诉你的时候,搜索没有加工过的笔记,跟搜索网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此,记录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只要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或是总结,你一定会思考,这种倒逼自己思考的过程,才是记录的意义。

如何改变?

在做笔记的时候,不要直接摘抄或是复制,而要加入直接的想法

  1. 我为什么需要摘抄这段话?如果是对我有所启发,那么记录下来启发内容;如果是我未曾听过的知识,那么记录下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这些知识;如果是对解决当前困难有帮助,那么记录下问题的上下文供以后参考。
  2. 如果是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那么最好记录下这个观点的上下文。比如是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就一定要关注前提和假设,因为很多解决方案都是有适用场景以及相关假设的。

我们鼓励做笔记的时候附上出处,如果是网站内容,最好裁剪下来以防止网页失效;如果是书籍,写好章节出处。因此,我们并不反对划线、摘抄,反对的是不加思考的直接划线、直接复制。

笔记应该记录些什么

印象中,我们只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会做笔记,其实远不止这些。你可以在笔记中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有启发的内容、记录反直觉的信息、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等,接下来我们详细聊聊。

记录自己的生活

你可能会说,我每天日复一日过得很平淡,实在不知道该记录些什么。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我曾经强迫自己每天写日记,很多时候我实在不知道该写点什么,就只能记流水账似的写写今天做了些什么。但更多时候,真的是每天上班下班、上班下班,自己都感觉乏味,还要再让我花精力冥思苦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抱歉,真的做不到。

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灵感,不要强迫自己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而是要注意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抓住触动你的时刻,记录下来。

这些触动时刻,可能是:

这个想法太棒了。我们偶尔出现的灵感,转瞬即逝,值得我们记录下来。

这个信息很有用。抖音、B站上看到的视频;公众号、博客、知乎上有意思的观点等,如果觉得有用,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并记录下来。

检验你看到的信息是否有用,可以用下面两个标准来检验:

  • 首先,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用得上,而不是十年八年以后。比如,睡眠有问题,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讲解如何更好的入睡,那么就值得记录下来;而有些就不值得记录,比如,移民攻略,但自己短时间内又很难有这样的计划,那么花时间记录这些攻略就没有任何意义。一来,短时间用不上,二来,这些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到时候顶不顶用就不知道了。
  • 其次,最好是非常具体的步骤,我们照着做就行。如果这些信息你只是感觉很有用,但又不知道怎么用,那就别费那个精力来记录了。

这种感觉真美好。即使生活很平淡,但总能遇到让你心动的美好瞬间。比如,匆匆忙忙上班,出门发现路边的银杏黄了,踩在落叶铺满的路上,女朋友突然拉起了你的手,突然感觉很浪漫,那么就记录下这浪漫的感觉吧。

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什么是有启发的内容?就是让你觉得“原来还能这么想”“原来还能这么做”的信息,它可能是书中的某个精彩的观点、作者的某段绝妙论述、朋友的某个独特见闻…

这部分内容更多来自于我们平时的阅读,在记录的时候,要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首先,形式大于内容。总是纠结于排版、配图、修辞手法等外在形式,而非关注内容本身能否被自己所用。

其次,贪多贪全。总想事无巨细地记录所有内容,生怕漏了某些内容。只要记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就好,至于全书的结构为何,还有没有更好的观点,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并不重要,真的不用记录。

最后,缺乏自我提问。看到一些信息,觉得不错,我们对它的感受是模糊的,这时要抓紧提问:为什么感觉不错?然后把答案记录下来。当然,自我提问的角度有很多,作者有两个经验:

  1. 问问自己将来会在哪些地方用到,如果不能应用,本质上只是“认同”而已,并不会有什么深刻印象。
  2. 问问自己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这个观点与传统观点有什么不同?我对这个观点有什么疑问?这个解决方案适用于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不适用什么场景?

总之,没有自我反问的记录,记录的再多,也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

所谓的直觉,就是依赖默认值来生活,利用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可以降低决策的压力。比如,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起床、走同样的路线上班、点同一家外卖吃饭、在同一家网店买衣服等等,长期这样生活,就会让我们的思维具有某种惯性。

有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这种思维惯性:假设你是一个聋哑人,你想买一个锤子,你会怎么做?你可能会给售货员比一个拿锤子敲击的动作,就能得到你想要的。好了,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盲人,想买一把剪刀,你会怎么做?你可能会脱口而出,比个剪刀的手势不就行了。但最好的办法是你直接开口说买剪刀就行了,为什么要做手势?这就是惯性思维,思考问题时,总是以线性的方式延伸,并暂时封闭了其他思考的方向。

克服惯性思维,可以从多个视角来看待惯常的事物。比如,开发者在评估一项需求是否合理时,往往只会从技术的角度考虑,如果实现简单耗时短,则往往认为是合理的需求;如果逻辑复杂实现困难,往往会倾向于这个需求不怎么合理。但我们更应该从需求本身是否能够实现客户价值、以及合规、成本等多个方面考虑。

人类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总爱寻找自己认可的东西来自我强化,而直接忽略甚至屏蔽那些自己不认可或“平淡”的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从具体的行动上来改变自己,这是克服惯性思维最有效的手段。绝对不要试图通过意志去改变行动,先改变行动,而后更容易改变意志。

首先,主动逆向思考。在思考问题或是做决策时,增加一个“反过来想”的步骤。比如,有人给你推荐一样东西,告诉你很多优点,那么你就要反过来问问他,有什么缺点?

其次,用好奇心挖掘背后的信息。比如,你觉得笔记软件最受欢迎的功能是什么?调研结果是多设备间免费同步。资深用户或是开发者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用户不会被笔记同步的问题困扰,因为这是所有笔记软件的标配,很多手机自带的备忘录都能实现。但实际上,很多年轻用户会为了尝鲜经常更换手机品牌,如果使用备忘录记笔记,想要迁移就很麻烦。这就是一个反直觉的信息,如果你不是怀着好奇心去挖掘,很难得到这样的结论。

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

笔记不一定只是记录理性的东西,完全可以记录感性的东西,比如,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记录情绪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认识自己。

首先,促进自我理解。记录情绪时,往往会记录事件的前因后果,会反思触发情绪爆发的各种因素。当你翻看这些笔记时,往往能够理解哪种情绪在生活中占据主动,以及触发这些情绪的原因。如果平时都是好心情时,那么就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而如果生活经常被负面情绪占据时,就要想办法避免这些触发因素。了解这些,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能更冷静的面对,避免被情绪主导。

其次,帮助保持情绪健康。记录情绪,是一种情感的释放,避免我们没搞清楚原因时就把情绪发泄到别人身上,或者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影响健康。

最后,帮助增强决策能力。情绪是个放大器,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就会在冲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持续识别和记录自己的情绪,不仅能够避免头脑发热,也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绪,能让我们更有同理心,帮助自己更好的做出决策。

如何记录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建议是每天写情绪日记,几十或几百字都行,主要包含下面三个方面即可:

  1. 给当日的情绪打标签,比如:高、中、低,当然你也可以有更精细的区分和定义;
  2. 简要记录当日行动:记录从早到晚干了些什么,不追求事无巨细,而是把相对重要的事记录下来;
  3. 记录情绪波动以及原因:记录当天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尝试分析原因,比如,和什么事相关、周围的环境如何、情绪是如何被触发的、引发了什么后果等。

如果你觉得麻烦,可以只在适当的时候记录第三点即可,以此作为开始也挺不错的。但有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情绪这种东西,本来就很个人化,在分析原因时,特别容易把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其他外部因素。所以,记录时应当尽可能抽离出来,像观察他人一样观察自己。看什么记录什么,尽可能保持旁观者视角。

第二,只记录,不评判。情绪没有好坏,不要苛责自己。如果把情绪当作问题,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而当你把它当做合理的存在,视野反而宽广很多。

第三,不仅要记录情绪,还要记录情绪发生的环境。环境不仅包含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还可以包括身体健康相关的信息,比如睡眠状况、甚至是天气状态等等。因为,有时候影响情绪的原因可能是身体状况,而非其他因素,如果漏掉这些,可能会得出意外的结论。

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实战经验很low,思考也不成熟,与书本上、课程里的内容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还要记录?别人看到不会笑话我吧。

首先,书本中的知识很多都是理论知识,只告诉了你方法。但凡我们有点做成事的经验都知道,知道怎么做与做成一件事完全是两码事。想要做成一件事,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有太多书本以外的东西需要学习。因此,如果你热爱学习,但又觉得进步有限,不妨尝试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那些书本上没有的,你踩过的坑,经历过的痛,才是最宝贵的。

其次,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有利于自己复盘,知道哪里做得好,知道哪里是错的,有了这些记录,就可以据此做出调整,自我迭代,一步步成长。

最后,记笔记不仅仅是给别人看的,别人的评价什么的并不重要,这些经验和知识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它们会一直影响你的世界。

如何记录实战经验?

首先,如实记录,特别是自己做得不成熟的地方,更要如实记录下来,让文字成为铁证,让自己无法逃避,面对现实。

其次,尽量详尽记录每一次重大决策的思考过程和结果。我要达到的目的是,事后复盘的时候要知道:

  • 如果结果是差的,那么差在哪里,以后如何改进;
  • 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是因为做对了什么决策,如何继续保持。要特别注意,虽然结果是好的,但和你的决策并不相关,只是运气好而已,甚至是总结出错误的“成功经验”。

简而言之,如实、详尽地记录能帮助你清晰、客观地分辨出因果,然后持续迭代自己,一步步积累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笔记

我们记录了很多笔记,然后呢?

我们要不断的回看过去的笔记,让大脑记住更多的内容,未来如果遇到问题,大脑提取笔记会更容易。回顾笔记,并非是让我们像背课文一样每天去背诵笔记,而是通过回看笔记,刺激启发大脑更深入的思考,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知识内化。这就跟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一样,重要的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思考,我们记录的东西有什么意义?

如何更好的回顾笔记

首先,投入时间,确保回顾可以持续进行

作者提供了三个固定的时间点回顾笔记:

  1. 每次记录时回顾,重要的是熟悉上下文。每次记录新笔记时,不是马上就开始写,而是找到对应内容所在的标签分类,然后快速回顾一下之前记录的内容,熟悉上下文之后,再开始记录新的内容。这个方法可以用在记读书笔记上。比如,当你对一本很厚的书时,不太可能一口气读完,笔记也是陆陆续续地记,每次记笔前,可以往前回溯几条,把上下文记录下来。
  2. 每日回顾,重要的是持续不断。比如,每天晚上或第二天早上回顾最近一两天记录的内容,补充自己的想法,完善笔记分类和标签等。时长不用太长,可以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当然利用上班路上的碎片时间也挺好。
  3. 每周/月回顾,重要的是发现连接。这种长周期的回顾,让我们有机会把过去一段时间记录的东西一起“加载”到大脑中进行思考,方便我们发现笔记之间隐藏的连接。

其次,同步思考,重要的不是背诵,而是引发思考。

投入时间回顾,并非是让我们去背诵笔记,而是要引发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回顾笔记时可以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条笔记和我最近遇到的什么问题有关?
  2. 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什么新实践或新思考?
  3. 这条笔记和其他那条笔记有关系?

当然,这里仅仅是三个示例,你可以尝试问自己更多的问题,只要你带着问题去思考,就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线索和启发,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最后,与过往的笔记互动,增强回顾效果。

所谓的与笔记互动,就是对笔记进行增删改:

  • 增加:对笔记内容进行扩充,比如增加一些更深入的信息、有价值的思考、更丰富的背景资料等。
  • 删除:对于那些过时的、大概率不会再用的笔记,可以大胆地删除。
  • 改写:别人的洞察经过自己深入思考或实践后,有了自己的洞见,那么可以大胆的修改笔记。就比如,前面在回顾笔记时的三个问题,可能并不适合你,在经过自己的实践后,就可以在笔记中把上面的三个问题改成自己的五个问题。

不要把回顾笔记当作压力,而要把它当作一次充满机会的发现之旅。如果你没有回顾笔记的习惯,一开始不妨轻松一点,每周留出一点时间,让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不期而遇,看看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惊喜。

最后

这里更多的关注记笔记这个动作本身,可以帮助你优化现有的笔记流程,大概只占全书一半的内容。如果你还有关于记笔记的其它困惑,建议你阅读这本书,书中还讲述了下面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如何给笔记打标签?
  • 如何构建一个可靠且高质量的信息源?
  • 如何更好的使用笔记工具积累知识财富?
  • 前文所述的笔记方法它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最后,我很喜欢那句: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这是我2024年的二十四篇读书笔记的第2篇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