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的悲观主义

经过半个月的封控后,成都除少数街道外,今天正式解封,但想要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估计还得再等上一段时间。过度的防疫政策让所有人都感到疲惫不堪,只要有一例确诊,整个街区、整列火车、整个航班都会被迅速封锁,这让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
悲观主义

这种不确定性,加上愈发暗淡的经济形势,以及社交媒体上的“负面”言论,让许多人对未来很悲观,甚至很多人成为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更多的关注不幸和痛苦。如今,在社交媒体上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人。吴军在格局中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述悲观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现在这个时刻,我觉得特别有必要分享给你。

悲观主义的消极影响

悲观主义是一种消极的精神态度,对一个给定的状况总是预见不好的结果,而悲观主义者倾向于关注生活中的阴暗面。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悲观主义者?除了对未来的恐惧,最大的原因是悲观主义能减轻悲剧对我们的打击。悲观主义者总是认为这个世界很糟糕,随时怀揣着这种想法,当悲剧真的发生时,由于在预期当中,就不会觉得那么痛苦。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有防范意识当然好,但用悲观主义的心态做事,弊远大于利。

首先,悲观主义者会错误地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这种错误的世界观不仅仅会导致很多误判,还会让人乱了方寸。

曾经有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说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会做什么?很多人会鼓起勇气做那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比如向喜欢了很久的人表白,把挣的钱都挥霍光,甚至会去犯罪。因为世界末日了,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完全不关心后果。另一个调查正好相反,说如果你有1000年寿命,你会做什么?很多人在投资或学习上会更有耐心,不会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因为有足够多的时间,很多人也更有雄心壮志。

这就是对未来的不同看法,导致的不同行为。如果对未来没有信心,人难免患得患失。相反地,如果对未来有信心,人就会变得更加积极。类似地,在过去,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人认为房地产会繁荣,而唱衰中国经济的人,觉得楼市肯定会崩盘,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其次,悲观主义会将人变成怀疑主义者。很多年轻人怀疑自己能否得到父辈们曾经拥有的机会;怀疑自己寒窗10年所学的东西是否有用,甚至打算退学创业;很多人也会怀疑专业人士的意见,相信自己道听途说的经验,甚至怀疑别人的善意,把很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想得很复杂,甚至相信各种阴谋论。

互联网已经风靡30年,在10年前,已经有了淘宝和京东,没人会觉得电商有机会,但最后诞生的拼多多,除此之外,还诞生了Airbnb以及Uber这样的公司,当我们不怀疑未来时,就不会急于一时做出判断和选择。如果你能想清楚,人这一辈子有几十年挣钱的时间,就不会那么急于退学了。相比于未来的几十年,多在学校里花一两年时间又何妨,还不如利用这个机会,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将来可能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最后,悲观主义者往往喜欢怀旧。偶尔对过去幸福时光的回味,确实很浪漫,但很多人真心觉得过去的世界更美好,映射到当下,不仅对当下社会不满意,对未来也更没有信心。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眼里只有过去的好,现今的黑。

比如,很多没有经历“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这段岁月的人,莫名其妙地认为那个时代更公平,觉得当时社会不分层,底层人群上升空间更多,这其实都是臆想。当时大部分人连肚子都填不饱,哪儿谈得上上升机会。再比如,我们偶尔也会莫名地回味儿时,那时天更蓝,水更清,可以捉蜻蜓、跳房子、过家家,那时的街道也不拥堵,生活压力也不大,彷佛一切都那么美好。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过去就比现在好。如今收入水平更高,你的生活远比20年前好;医疗水平的提高,让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很多;科技的发展,也让现在生活便利和舒适不少……

接下来,聊聊悲观主义为什么会盛行?

悲观主义为什么会盛行

最近几年,悲观主义盛行:年年都是最坏的经济形势、年年都能遇到大灾,我们的生活还能好吗?但实际上,大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变化,我们的很多担心并没有发生,发生变化的更多的是我们的心态,我们的悲观情绪在蔓延。

导致这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过分自信以及由此造成的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有一个社会实验是这样的,研究者给实验对象一个看似并不复杂的机械装置,问如果没有说明书,他们拆了之后能否重新装回去,并且给这件事的难度打分。在实验之前有非常高比例的人觉得不难,觉得自己可以装回去,打的难度分偏低。但最后真正能够装回去的人很少。因此,能否成功装回去,和一开始的自我评估无关,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做成一件事,和是否有信心无关。

接下来,研究者又让实验对象重新给这项工作的难度打分。一开始认为自己能够装回去的那些人,无论最后成功与否都打出了较高的难度分。前后两个难度分的差异,既说明人容易过分自信,也说明对自身能力不切实际的判断与现实的反差会让人感到悲观。相反地,一开始觉得自己不能把机械装置装回去的那些人,无论最后他们装好与否,第二次打出的分和第一次打出的分一样高。这说明,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太高的估计,就不会在失败后产生悲观情绪。

现实生活也一样,很多人在内心对自己是高估,比如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寒窗十年,努力学习就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等到毕业后,发现自己的努力还是拼不过富二代和官二代,整个人都不好了,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一样。这种对世界、对前途悲观的看法,其实来自过分自信造成的自己能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反差。

十年寒窗,上了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甚至过去一直是学霸,其实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更算不上什么资本。当你不断学习,不断往上走,开阔自己的眼界,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就会谦逊,就会有敬畏之心,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这时反而会变得豁达,反而对社会和人生不那么悲观。

除此之外,悲观主义的说法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且信息大爆炸时代,很容易就让悲观主义无限放大,这也是导致悲观主义盛行的两个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人说世界正在变得更好,其他人可能会嘲笑他天真、麻木;相反,如果一个人说人类大难将至,说不定能得诺贝尔和平奖;如果我说人类对全球变暖的担忧有些过度,会被骂无知或没有责任感,相反,如果我装出对海平面上升的担忧,会被认为有悲天悯人的良知;再比如,某个学者说今年经济形势好,大家会觉得这和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区别,相反,如果某个教授说中国经济要崩溃,就算他年年说、年年错,但是年年有人听。

这些悲观主义言论,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被更广泛地传播,很容易就把这种悲观情绪给放大。而且,如今的各种媒体,因为正面的观点不能吸引眼球,报道的大多数是负面消息,毕竟这样的消息更容易传播。

需要主义的是,很多悲观主义言论,它们在逻辑上是很严密的,但并不是说,这件事逻辑成立就是对的。

比如,每到夏天,都能看到某条大河又遇到百年不遇的洪灾,外加其他各种灾害越来越频繁,人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现在的自然灾害比以前多,这都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结果。再比如,2008年,著名环保人士、马里兰大学教授莱斯特·布朗发表了对未来表示悲观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每个中国人以美国当前的速度消耗纸张,那么到2030年时,14.6亿中国人需要使用的纸,是那时全球纸张年产量的两倍。这样一来,全世界的森林就没了。

这些观点看起来都很符合逻辑,但70年代预言石油将在20年内用光的人的推理同样符合逻辑。

最后,我们的世界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灰暗,如果改变观察世界的角度,也许能够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