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

遇到任何一个人,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经过专业训练,那么所有的感受都是混杂的,是情绪化的。因此,很多时候,你问一个朋友觉得另外一个朋友如何?他是很难准确的说出他的感受的,顶多能说出诸如“感觉还不错”、“挺好的”、“不靠谱”等一些很情绪化的词。

最近开始学习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在开篇就讲到,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需要同许多人建立非常重要的长期关系,比如婚姻,我们要找一个共同生活一辈子的人;又比如创业,我们要找一个能够互补且都认同对方的人作为合作伙伴,来开启未来的事业。改变一个人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在开启这样的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非常关键的

接下来就聊聊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观察一个人,从外到内有五个层次:

感知层,也就是你看到她的第一眼,这个人身材、相貌、谈吐、穿衣搭配等,这就是最外的感知层,简单理解就是第一印象啦。

接下来就是角色层,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会被角色驯化,比如你遇到一个公务员或是军人,你和他打交道时,就能明显感受到他身上角色的痕迹。我们在办公室和同事交往,其实大家的相处首先就是角色的对接,我们谈什么内容,我们知道哪些东西,都会被角色控制。也就是说,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半都是浅层关系,因为大家上班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

所以,基于表面的感知和基于角色的接触,都是非常浅显的关系。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就需要继续往下走,来到资源层。所谓资源,它可能包括了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出生背景以及人脉资源就比一般人好很多;再比如有的人不达目的死不罢休,有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放弃,那么前一种人的精神资源就更丰富一些。资源结构的不同,会推动一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注意,这里说的是资源结构,而非资源多少。有的人出生背景不好,但精神强大,最后也能取得成功;有的富二代,即使出生显赫,最后仍可能碌碌无为。

再往下是什么?是一个人真正的内核,即能力圈和存在感。一个人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什么状态下,他的存在感能得到充分地满足,什么时候让他感到不爽或是烦躁?存在感是一个人的内核,这个内核外面就是能力圈,只要存在感没有被满足,人就不会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五个层次,层层深入,外面的四层又是一个人内核的表象。如果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那么他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就像你只是打算购买一个产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层就够了。如果你只是想谈个恋爱,并不打算和任何一个人的命运去深入勾连,那你看到最表层也就够了。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和长期关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这个人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设定和感知,他对自己的能力圈的建设和经营,他对自己的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才是更重要的。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