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问题要具体,不要把问题宏大化

如今中文社交媒体在墙内和墙外呈现出两个极端,让我有点不适应。Twitter总是推送一些政治相关的推文,只能无奈地一个一个拉黑,因为我个人本身并不是很关心政治类的话题,一方面是我所掌握的信息实在太少,很难客观地作出评价;另一方面是讨论这样的话题,风险很大,很容易就被卷入到“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关键是你还没地儿说理。

但这里我也得提一句,墙外的脑残不比墙内的少,理性讨论或是反思的声音少之又少,讨论的都是模糊且宏大的话题,诸如民主、人权、墙之类的,有时候我很难看明白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大多都是极尽所能地嘲讽和批判墙内的人罢了。

中国还有6亿人每月收入在1000人民币以内,不知道我们在抱怨不够民主、不够自由时,是否有想到过这么大一群人。我非常讨厌目前的防疫政策;非常讨厌这长长的墙;非常讨厌不能在网络上随心所欲的发言;非常讨厌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说不定还会被请喝茶;非常讨厌对我的各种限制。但我也并不能否定这届政府做得好的地方,比如精准扶贫,尽管存在一些地方发钱脱贫或数字脱贫的现象,但总体而言,是有成绩的;再比如污染防治,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确实比过去有所改善……

不说了,我关心的,你未必关心,你痛的,我也未必能感受到。这种宏大的问题,也没必要争个谁对谁错,如果硬要争,那就是你对,我绕道走。

今天,想再次讨论“具体”的话题,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我三次分享相关的话题了,至少我认为这非常重要。如今网上很多的讨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把一个问题宏大化、模糊化,最近看到过很多文字讨论这个问题。

一些让人丧气的讨论 中作者描述了在群里和朋友聊起蜜雪冰城时,朋友义愤填膺,连发好多问号,用歇斯底里般的语气说:那不是割韭菜吗?蜜雪冰城挣的是加盟商的钱。加盟商根本不挣钱,韭菜一茬一茬的。你看星巴克、喜茶这些品牌都是自己闷声挣大钱,谁还开放加盟把,挣钱的机会给别人。

作者认为这种把问题宏大化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偷懒行为,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加盟商要么挣钱,要么不挣钱,在朋友看来,加盟商肯定不挣钱,不然谁那么傻,把机会给别人?反过来,如果挣钱的话,那我一定得赶紧加盟一个。

天底下哪里有那么好的事,一个店,要挣钱,得考虑非常多的因素,品牌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其他诸如:店址选择、如何运营、成本控制、员工管理等,不是说加盟后,去培训一下就能挣钱的。当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到这些细节的时候,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这时候就更得具体讨论,而不是把问题模糊化。

德意志生活水平引争论 的起因是作者在不久前看到网上挺多关于德国生活水平的争论,比如:德国超市的物价飞涨、德国的平均收入高低等等,发现大部分人都是在借机指桑骂槐,宣泄情绪,互相攻击。因此,作者写了篇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提到如果是他自己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那么至少会探究以下几个问题后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结论:

  1. 德国薪资水平到底什么样子:看看在德国大城市、小城市、农村的工资各是多少,税和保险扣多少,最后到手多少?
  2. 德国的保障水平:看看德国的医疗、养老状况到底咋样?公立医院效率如何?养老金的水平如何?
  3. 德国人婚后夫妻双方的工作状态如何?家庭税收年收入如何?婚姻和育儿状态的改变是否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4. 除了超市的物价外,德国耐用品、能源价格、交通价格、房屋以及租金价格、人工价格到底是怎样?
  5. 德国的工资以及物价,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与欧美其他国家比较又在什么档次和水平?

在我看来,这算是把问题讨论到具体的典型过程了,饶是如此,仍有人骂骂咧咧。

最后再来看一个最近在Twitter引起广泛讨论的 关于婚恋的推文,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结婚彩礼的问题,好的讨论就是大家就事论事,有建议的给建议,没建议的看热闹也行,即使是上升到结婚陋习这种高度,我也能理解,但硬是要扯到男女对立甚至是女权的话题上,就真的有点上纲上线了。

在评论里,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这样的:

本来彩礼就是对女方的子宫和冠姓权的买断,那是因为文明才冠了彩礼的名头,生不了孩子的穷逼小吊子真的什么都说的出口。不要彩礼是不是给女方年收入*5以上的私房钱补贴?不给补贴不给彩礼,女方生孩子的损失谁承担

我第一次听说“冠姓权”这个词,第一次了解到婚姻在某些人眼里居然是这个样子的,我只能说令我大开眼界。

最后有一个小建议,但凡一个人,讨论问题时,总是宏大化,言必谈底层逻辑、本质、模式之类的,这种讨论就没什么继续的必要了,你我就赶紧绕着走吧。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