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在9月19日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国内适航证,即将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进入批量生产和订单交付阶段。目前C919已经获得28家客户总共815架的采购意向订单,其总金额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
在2017年C919首飞成功时,有人曝出一张其供应商名单截图,很多都是国外企业,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且大部分都集中在机体制造部分,比如机头、机身、机翼的制造,这部分占飞机总价值的30%-35%。而最核心的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大部分需要进口 ( 航空发动机100%需要进口,航电系统和机电系统60%需要进口 ),这部分占飞机总价值的45%-55%。
似乎,我们只是造了一个飞机壳,核心部件全都需要进口,这都能被称为国产大飞机?关于这个话题,我在得到上看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这里分享给你。
一张清晰的终极图景远比资源要重要得多。与很多人想象的刚好相反,这个飞机壳远比现有的资源要重要的多。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如果要你来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干?一上来就先自己制造发动机、制造航电和机电系统吗?我猜肯定不会。
其实,这个壳就是一张非常清晰的图,在这张图上,我知道自己有什么,自己没有什么,我知道哪些零部件可以找国内供应商,哪些需要找国外供应商,整个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应该怎么配合等等。像航空发动机这类核心设备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往往都需要以国家雄厚的财力作为后盾,如果没有C919这样的商用飞机制造出来提供应用场景,是不可能在先期投入巨量资源来研发制造的。
在大飞机的国产化之路上,像传感器这类小部件可能要比发动机这样的大件走得要艰难。有了前面提到的图,剩下的就是制造了,对于发动机这类大件,其目标明确,是可以通过集中攻坚、“大力出奇迹”的方式来攻克。反而是一些技术含量看起来没那么高,但极其分散的零部件,它们的制造要艰难得多。
拿传感器来举例,飞机需要的传感器种类繁多、高度分散、且对质量要求较高,但售价却很便宜;技术原理不复杂,但制造工艺复杂,整个生产制造需要企业积累大量的经验;更麻烦的是,每种传感器单独的市场需求都不大。就这样,企业怎么会有动力来投入研发。
中国目前有1800多家传感器企业,基本都是小企业,只能抢占低端市场,利润微薄。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大型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基本是国外传感器巨头的天下。因此,大部分人看不上的小零件的国产化之路,走得同样艰难。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阅读:
启发俱乐部第27期:什么叫“会工作”
得到头条第330期:国产传感器路在何方
对中国航空工业有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编著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蓝皮书,其实中国大飞机项目的研发过程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艰难和复杂,可以说是把能趟的路都趟了一遍,把能踩的坑也都踩了一遍,如果想简单了解这一过程,可以读读 我该自力更生,还是引进技术。